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闲人阁

闲言碎语 闲情逸致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退休媒体人。先后有新闻、评论、文艺、摄影、科普等作品发表于国内百余家报纸、杂志、电台、电视台,部分作品被出版社收入文集出版。

散文:腊月的记忆  

2016-01-17 10:51:59|  分类: 我的往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破四旧的年代,关于“腊八节”的传说、神话一概不知,只知道腊月的天气嘎嘎地冷,知道“七九八九打骂不走”、“腊七腊八冻掉下巴”的民谚。所以腊八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吃粘豆包,说是为了防止下巴被冻掉,得用粘豆包来粘一下。

粘豆包有黄米面的,也有粘玉米面的。黄米又分成大黄米和小黄米两种。

入冬后,很多家庭就要准备粘米(黄米或者粘玉米),然后到有石磨的人家去,从上面磨盘的孔里加入米和水,大人孩子轮流推磨,把粘米磨成浆,再把米浆装进面袋中,挤出水分冻起来,等到了腊月才拿出来包豆包吃,可见人们对腊八的重视。

豆包的馅一般是把红小豆煮烂了(我们叫“烀”)加一点糖制作而成。因为当时糖需要凭票定量购买,而且价格比较高,也有加糖精的。

粘豆包包好了,还要在每个豆包下面放一块秋天就保存下来的玉米叶,这样可避免粘豆包粘在屉布上面。锅里水烧开,湿笼布上整齐地摆好豆包,盖上锅盖,挑旺炉火,一会便有热气从锅里钻出来,粘豆包的香味紧跟着也钻进人的鼻孔里,过个十几分钟打开锅盖,就见热气腾腾的锅里面满是拥挤在一起的黄灿灿的粘豆包,好像是堆积在一块儿的金元宝。把粘豆包趁热取出来就可以吃了。

粘豆包吃的时候要在碗里放一点白糖,香甜可口,味道好极了。如果蘸的是白砂糖,吃起来还会有“咯吱咯吱”的响声,特别有趣。

那时候天气确实比现在寒冷。进入腊月,滴水成冰,大白天气温逼近-30℃是常有的事儿。人们只能大棉袄大棉裤大棉帽子地武装起来御寒。尽管如此,戴了口罩出门,眼睫毛上很快就会结有一层霜。

有一种帽子和棉衣连在一起的服装,帽子的顶部呈尖型,大家称之为“棉猴”,样子和现在有帽子的羽绒服差不多,不过帽子不能和羽绒服一样拆卸下来。

冬天大部分人都穿棉胶鞋,我们称其为“棉乌拉”,大头鞋(一种头、跟以及两侧为反皮,其余为帆布制成的鞋)算是比较高级的鞋了。后来兴起了“豆包鞋”。豆包鞋以黑色条绒布为鞋面,白色的塑料鞋底,比棉胶鞋轻便、美观,但是保暖性差一些,尤其是鞋底。因为是塑料制成的冬天就发硬打滑,在冰雪路面上行走容易摔倒。

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,穿的戴的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。还有气候变暖的因素,当时最常见最普通的大狗皮帽子早就看不见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8)| 评论(1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